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标准化典型案例(2024年),公布全国35个推动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其中,由宜春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牵头起草的江西省地方标准《公路路基工程利用锂渣技术规范(试行)》(DB36/T 1968—2024)作为我省“标准化助力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成果,经江西省交通运输厅推报,成功入选“助力交通绿色低碳转型”专题典型案例。
标准化助力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工业固废在交通建设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江西省是锂矿大省,碳酸锂年产量高达100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60%以上,随着碳酸锂用量增多,锂渣的科学处理逐渐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促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等战略部署,江西省交通运输部门联合科研单位开展了锂渣在道路工程领域的资源化利用研究,2024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研制并发布了江西省地方标准《公路路基工程利用锂渣技术规范(试行)》(DB36/T 1968—2024)(以下简称《规范》),旨在通过标准化手段,规范锂渣在公路路基工程中的科学利用,推动江西乃至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规范》的发布与实施,有效提升了锂渣的资源化利用价值,促进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填补了锂渣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标准的空白。
《规范》的制定,明确了公路路基工程利用锂渣的材料、设计、施工、质量控制、环境监测及管理等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了锂渣的物化性质、配合比及填筑要求,确保锂渣经过物理和化学改性后,能够满足公路路基工程的性能需求。(2)规定了锂渣路基的设计原则、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确保锂渣路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3)详细规定了应用路段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的检测标准和要求,确保锂渣路基的环境安全性。(4)强调了锂渣利用过程中的环保要求,包括改性锂渣的堆放、运输、处置等环节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在《规范》指导下,项目团队经对锂渣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把控材料质量、施工工艺,按要求铺设了路基包边、防渗等功能结构层,成功实现了锂渣路基的工程应用。为保障路基的稳定性和环境友好性,项目团队制定了详尽的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方案,具体措施包括:对工程应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对锂渣路基的压实度、弯沉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测,保障施工质量;对路基及周围水体、土壤等进行持续跟踪监测。同时,建立了环境风险预警系统,及时预警并处理潜在威胁。锂渣路基经过严格的工程质量检测和安全监测分析,各项性能及环境指标均满足行业规范要求,且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验证了《规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锂渣路基标准化实施,成功实现了锂渣在公路路基工程中的资源化利用,应用工程累计降低建设成本超300万元,节省废渣处置及环保税费超千万元,降低工程碳排放量480t。此外,试验路段的成功实施还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效应,吸引了多地政府、交通运输部门及产学研单位前来考察学习。《规范》的研制与实施,是江西省交通运输领域标准化工作的一次重要实践,不仅提升了锂渣的资源价值,降低了环境污染,还推动了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